沉默寡言、厌学……孩子有问题也许是家长的错
突然沉默寡言,上课走神儿,还产生了厌学情绪……孩子言行上点滴的变化,家长和老师要特别的关注,这很可能预示着他们出现了心理问题。一位心理咨询师介绍,在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发现,产生问题的根源多与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相关。
故事
父母的责备成了孩子心里的痛
“我今天头疼,不想上学了……”
一大早,躲在被窝里装病的赵今死活不起床。在妈妈的恳求下,他才极不情愿的背上书包去了校园。
两周下来,家长和老师发现,赵今变了,变得上课走神儿,成绩下滑,甚至身体健康的他,一进校门就会腹泻、发烧,离校后这些症状又消失了。到医院检查,身体没问题。“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吧!”最终医生建议。
“就是不想上学……”走进东城区东直门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,坐在心理咨询师潘漪鸥的面前,表情木讷的赵今不愿回答问题。
“听说你喜欢玩游戏,什么段位了?”潘漪鸥换了个话题。
“全班,我段位最高,同学们都崇拜我。”一聊游戏,赵今来了精神,眼睛都亮了。
“那学习成绩呢?”潘漪鸥又问。
“不好!妈妈总说我,也不问为什么,还不让我玩游戏。”说着,赵今低下了头。
问题找到了。
在潘漪鸥的建议下,赵今的父母不再责备儿子,他们陪孩子到篮球学校培训,又报了他喜欢的围棋班……能与父母说心里话了,又得到不少的鼓励。赵今不厌学了,学习成绩也提高了,他从身心上重返校园了。
潘漪鸥介绍,像赵今这样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不在少数。因学习成绩不佳,备受家长的苛责。缺少帮助和关爱的他们,只好把注意力转到游戏等其他爱好上,随之而来的是网瘾、厌学等一系列更严重的心理问题。
潘漪鸥(右)正在进行心理辅导
家庭
模式化教育也许是心中的枷锁
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,父母一味的责备和望子成龙式的压迫,只会伤了孩子的心。
“圆圆给我的印象太深了。第一次来辅导,她死死拽着妈妈,连问题都让妈妈传话。”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部主管董欢欢介绍,才10岁的小女孩,就有心理问题,根源出在家庭,是父母给她的压力太大了。
“妈妈总跟我讲,她上学时,所有的成绩都是全校第一。我怕给她丢脸。”在心理咨询室,与圆圆单独聊天时,她还偷偷地说,每一次,她成绩下降一两分,妈妈都特别在意,总说是她注意力不集中,不刻苦,“其实,是考试题难了。我丢了一两分,也是全班的前三名。”
“我是担心女儿成绩不好,怕她在学校受到歧视和冷落。”在隔壁,听到女儿倾诉,圆圆的妈妈说,“是我太不了解孩子,把我的成长经历灌输给女儿,差点伤害到她。”
“是妈妈不好,错怪你了。”妈妈认错了,圆圆一下扑到妈妈的怀里,露出的笑脸上,还挂着泪花。
董欢欢认为,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,喜欢将自己成长的模式套用在孩子身上,“复制成功或失败的经验,就可以让儿女健康成长?殊不知,时代、环境都在变,即使是父母成功的模式也很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枷锁。”
学校
心理辅导老师应是孩子的朋友
家长及时沟通学校,化解矛盾,才能解开孩子的心结。有一个负责任的心理辅导老师陪伴学生时代,对青少年的成长也非常重要。
今年8月份,北京市卫健委、北京市政法委、北京市教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2021年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。其中西城、朝阳等5个试点区建立心理辅导室的中小学校比例将达100%。
“不知道辅导室的老师是否专业,这些老师也比较陌生,即便心理有疑惑可能也不敢去倾诉。我们比较倾向于和熟悉的老师分享,或与关系好的同学聊。”一位初中生说。
走访中发现,设立了心理辅导室的中小学,配备专职心理咨询老师的却很少。大部分由德育、卫生等老师兼任。对此,潘漪鸥认为,“每个人面对陌生人时都会防备,青少年更是这样。所以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最好是孩子们熟悉的,有专业心理学知识的老师担任,最好有相关资质。而且要最快时间建立起孩子对他的信任,成为孩子的朋友。”
潘漪鸥利用沙盘进行心理辅导
孩子的心理辅导应该如何工作?潘漪鸥认为,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。发现有问题倾向的学生,应随堂听课观察,最终跟家长、班主任确定解决方案。家长也要积极配合,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,要及时现心理辅导老师沟通。
社会
创造氛围把孤单的孩子聚在一起
东直门街道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成立一年多,接待前来咨询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咨询占到6成以上;为期一年的入校心理检查,发现不少孩子都存在心理问题……这都让心理咨询服务人员心痛不已。
出现压力如何疏解?
看书、音乐、运动是大多数中学生给出的答案。
董欢欢认为,除了给青少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,家长陪着孩子一同了解世界,发现共同的爱好之外,全社会为他们营造轻松的环境,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。
潘漪鸥建议,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离不开家庭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的。“让孩子放学后不再孤单,不再独自面对枯燥的作业。一些社区已行动起来,利用假期专门为孩子举办公益活动,孩子聚在了一起,开心了,笑了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