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年公益篮球教练的3000个孩子:有他们 才有中国篮球的未来
视频:公益传承助攻少年篮球梦
邢台市,达活泉公园。
这个占地68万平方米,邢台唯一的省级五星公园,在过去十二年间,为人们所熟知,却是因为另一个画面。
别在腰间的扩音器连到嘴边,一顶帽子,篮球鞋,高腰篮球袜。一米八九让穿着简单的张正在人群中依然显眼。“对,用手腕的力量;再低一点,膝盖弯曲。”他弯着腰,对着面前身高却不过到他大腿根的孩子教导着。
这只是此刻的缩影。
整个公园,充斥着笑声和运球声。远远看去,三百多个孩子,人手一个篮球,在公园正中间,不甚壮观。
邢台人们已经习惯了这幅场景。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至今,已经有超过3000个孩子在这个公园接受过启蒙篮球教育,年龄从幼儿园中班到初一大小不等。第一批学员今年就将大学毕业,进入社会了。
而这个公益篮球训练营的创始人,65岁的张正,还在这里。孩子在哪里,他就在哪里。
12年前的“重操旧业”
“这是国道107,笔直的路,从河北一直通到北京”。张正说话间,看着窗外的风景出神。
春运未来袭时,石家庄到邢台的火车里,整节车厢都显得空空荡荡。张正坐在车辆中部,靠窗三人座的最里面。“这么多年,习惯了。”
列车运行时间并不长,张正喜欢坐的绿皮车,也不过一个多小时车程。
这条路,他已经走了十二年。
张正是个天生的篮球手。16岁那年就蹿到了一米八六,当年下乡时,被市体委看中,打起了昆明市的比赛。
天赋加热爱,让他一路顺风顺水。从青年队到省队,再到专业篮球运动员,直到七八年后的一场重伤摔断了手,结束了专业篮球生涯,这才离开省体委,逐渐转行当起了篮球教练,在1984年回到了邢台市。
彼时,这条1字开头的国道还曾狭窄坑洼,石家庄到邢台,长途司机经常要开上大半天。如今,107国道几经扩建改道,笔直宽阔,路边一片绿色,他也退休了。
“现在我的主职工作是送外孙女上下学了。”张正坐在石家庄的家里,笑得开朗。
一直对篮球的热爱,加上丰富的经验,同事朋友们总想劝他“重操旧业”。“正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夏天,索性跟他们说把孩子送来我这学点篮球基础。公益篮球教练之旅就这启程了。”
那年,他的学员仅有12个人。第二年,这个数字来到了50,第三年,100……
“他就是个闲不住的人。”妻子评价张正,语气满是甜蜜。“送孩子上学,家里打水扫地等等,都是他的活儿。”
张正对此的回应则有些自己的私心,“这一年其他十个月怎么都行,多干点活都无所谓,那两个月,你要留给我的。”
3000人的改变
霍强是邢台市十九中学的一名教师,也是2014年愿意把孩子送来训练营的400多个家长之一。
“本来是遛弯的心情,但看见了总觉得,自己也可以为这个团队做点什么。”霍强既是教练也是志愿者的这五年来,也陆陆续续有不少家长从最初一旁陪伴孩子,到参与进团队中来。
“跟孩子们在一起,觉得连自己都变年轻了。”同是教练的张老师,道出了这个张正篮球训练营最吸引所有人的地方。
自从2014年起,邢台日报,牛城晚报,民生周刊,电视报,资讯报……凡是邢台市大大小小的报纸,总会不由得关注起邢台市达活泉公园,那几百名笑着拍着篮球的孩子们,和这群不求回报,没有一分工资拿的教练团队。
“其实大家聚在一起,也没有费用,训练结束一起吃个包子豆浆,有时我请客,有时其他教练来,这是我们训练营唯一的成本了。” 张正教练谈起付出,却并不以为然,跟大家开起了玩笑。
然而这里,却悄悄改变着无数人的生活。
训练营有着自己的微信群。群里的家长们,因为训练营相识,后来成了私下经常聚会的知心朋友;
第一批学员里的女生,后来去了拿过很多女篮冠军的河北新源一中,四年前,被特招到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,今年即将毕业;
一对双胞胎姐妹,从邢台市体校到市体委,现在双双进入八一队训练……
每年七八月,早晨六点半开始,八点结束,风雨无阻。张正篮球训练营承包了这个公园的暑假清晨,3000多个学员,8名教练……一年又一年,孩子们在长大,渐渐有新的人加入,旧的人离开,张正却一直都在。
你看它,像不像小草
“你想象一下,投篮结束有人给你照相,所以投完之后手势动作不能变啊。”王仕鹏提高着音量,对围绕在身边的几十个孩子讲解着。
“投篮要方正,腿要方正,身体要方正,手也要方正。”他的讲解通俗易懂,用着孩子能接受的方式,融入进大量动作,对做对的孩子们笑着,鼓励着。
张正教练在一旁,看着室内篮球场里运着球投着篮的孩子们,和一旁细心指导的王仕鹏,笑了。想要一个专业教练,在一个专业场地上一堂篮球课,他的这个新年愿望,腾讯体育正在帮他实现。
“您才是基层干部真的下到基层来。”王仕鹏跟张正教练说话时微微弯着腰侧向他,话里话外掩不住的尊敬。“教练挺多,真正做启蒙教育的,不多,能做十二年的,几乎没有。”
83年生人的王仕鹏,也举办着自己的篮球训练营,这其中滋味,更是理解。
“那时候场地只有水泥的,最好时候才能有柏油马路的场地,可不比现在。”两个篮球教练,在场地一边,聊开了……
张正篮球训练营的标志,是个由“正”字纹路组成的篮球,“你看,像不像小草一直延伸着,成长着。”张正指给我们看时,一脸欣慰。
他今年65岁了。身体有时也会不好,“但是干到70岁还是没问题的。有的时候还想,谁能把这个旗帜扛下去,谁能继续下去。”当然,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景,希望每个地级市都有一个这样的公益组织,“有他们,才有中国篮球的未来。”
结语
张正90多岁的老母亲,是建国前的老革命了。每年,她都会来石家庄和儿子生活一段时间。走的时候,两人总会谈起孩子们,谈起篮球。
“她一定会说,‘你要记住,一分钱也不能收啊。’”张正学着母亲的语调,“每一次,她都会嘱咐我,这么多年,一次不落。”
妻子也总强调,帮忙可以,付出也可以,可不能拿任何人的钱。这个承诺,张正始终坚守着。
“你说这400多个孩子里,我教过的这3000多个孩子里,能出一个姚明吗”,张正眼神看向远方,沉思着。“一个省可能都出不了一个姚明,可是篮球的未来,却一定就在孩子们之中。”
张正还是那个闲不住的性格,扫扫地,归置归置东西,忙里忙外。在邢台,很多时候他的名字已经成了一个标签,早已大于他自己。可对他而言,最重要的收获,却在2008年的那一开始,就得到了。
“我从这群孩子身上啊,索取的都是快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