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谈 困扰中国足球40年的顽疾竟从改年龄升级成改名字了!
原来,中国足协官网公开了一份处罚公告,一名叫做孙弘燃的球员因为姓名造假而被禁赛一个月。
“姓名造假”这事儿,听着就新鲜,姓名有什么造假的必要?这事跟踢足球有什么关系?
老实说,足协这则公告的内容实在是非常简单,简单到几乎没有透露太多的有用信息,仅仅只是说,经核查,孙弘燃存在姓名造假行为,所以特此进行处罚而已。
但结合起另外一则公告,我们就很容易看清事情的端倪来——球员黄钰杰、于炜景存在年龄造假行为,被禁赛2个月。
那么孙弘燃姓名造假这事,实际上就一目了然了,不外乎就是换了个名字,更方便年龄造假而已。区别只在于,黄、于两位球员,是用本名,但改了年龄;孙弘燃似乎是连姓名和年龄一起改了。
为了踢个球,连本名都不要也就算了,连姓都不要了,这事听着夸张,但早已行之有年。
比如,曾入选1989年龄段国青的范冬青,踢了几年中超之后,范冬青“没了”,出现了一个1987年的王帆,范冬青和王帆先后效力重庆力帆、贵州等队。
再比如,鲁能足校曾有个1999年的前锋丁启龙,这个名字突然“消失了”之后,出现了一个1998年的田鑫,田鑫现还在山东踢低级别联赛。
还有那个曾入选郑雄1990年龄段国少的李京霖,后改回1989年、名字也变更成了崔仁。崔仁的改名改姓过程,更加离谱,按他自己的说法:教练塞给自己一张叫做李京霖的球员的参赛证,让他以此为凭去国少报到。崔仁一看名字不是自己的,就不想去。被教练骂了一顿之后,勉强登上了去广州集训的火车,结果火车刚出站就后悔了,但却没有勇气跳车回家。就这样,崔仁带着李京霖的名字踢完亚少赛。
从范冬青到丁启龙,从李京霖到孙弘燃,为什么要做个假姓名,而不是直接年龄造假呢?
原来,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中国球员在参加比赛时,都是通过地方青训队提供的个人档案来进行身份验证,这其中,就有许多可以操作的空间。
到了韦迪和蔡振华主政足协的时代,正是这二位的坚持,中国足协通过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——球员的身份信息验证与户籍挂钩。
从此,足协抛弃了过去的纸质参赛证,而是启用了全新的信息化平台进行球员信息注册,就连赛前的球员验证,也在线连接公安局的大数据库,直接与个人身份证进行比对。
而与此同时,国家的户籍管理也进入了无纸化的信息时代,想要修改自己的身份信息里的关键内容(年龄、出生地等),必须向户籍派出所提供相应的证明才可以。
这就让年龄造假的成本大幅提升——过去只需要搞定地方青训队,现在则需要搞定户籍公安系统——于是,通过姓名造假,顶替一个年龄合适的人,反而成为了相对比较容易的操作。
所以,所谓的“姓名造假”,不过是“年龄造假”这个老毛病在新时代里表现出的新症状而已。
篮球圈里就有个段子,除了出生时上过新闻的姚明,其他球员,上至易建联、王治郅、巴特尔等明星,下至普通CBA球员,卷入年龄风波的两只手都数不过来。
足球这边的例子就更是不胜枚举,除了前文所说的张修维,大家所熟知的高洪波高指导,明明出生于1966年,却在1987年参加U19的比赛。
还有高指导在国安的队友邓乐军,更是先后三次修改年龄,分别为了打U17、U19和全运会……
范志毅、江津、黎兵那一届国奥,报名时将出生年龄统一改到1969也已经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了;就连在世青赛大放异彩的1985年龄段国青,也有陈涛、赵旭日等人被传闻年龄有问题。
哪怕是今日的中超,李圣龙、胡睿宝,都因为年龄造假被足协“官宣”处罚过。
年龄造假,早就是中国足球的痼疾,其诞生的历史甚至还要早于甲A联赛本身。
虽然在引入了测骨龄、以及球员信息验证与户籍挂钩之后,这样的事情少了一些,但依然是累禁不止,尤其是在青训这一块——毕竟青训比赛里以大打小优势太大,监管稍微松一点,就总会有人动歪脑子。
原因嘛,一是因为全运会对于地方体育局的考评意义之特殊,自然不必多言。二是全运会的年龄准入卡得相当死,多一天都不行,但有趣的是,核查却又非常的松,多一道程序都不愿意……
事实上,大多数球员一旦谈论起年龄造假这事儿,也是多有无奈——你不造假,说不定连球都踢不上,有时候甚至是领导主动帮你造假,你能怎么办?
昔日里,中国足协组建国少队参加2008年的U16亚少赛,一位曾报名1993年出生的球员,报名参加U19亚青赛时,身份注册信息变成了1992年,问题是,这个信心与该球员参加2009年亚冠联赛时留存的出生日期对不上,这才露了馅。
从上面的这些例子,我们当然很容易可以看出,年龄造假这事儿,对职业俱乐部来说,其实并没有太多实质上的收益——收益的大头,自然是地方体育局、体制内的青训以及需要各种“政绩”的领导。
所以,越是非职业体育,年龄造假这种事情的收益自然也就越高;反而是职业化程度高的体育环境里,对于年龄的敏锐度没那么高,造假的意愿也没那么高,毕竟,这些年,还没听过哪个球员踢上职业联赛后,才开始年龄造假。
年龄造假的坏处,是显而易见的——造假的球员挤占了适龄球员的资源,劣币驱逐良币,破坏青训大环境等等……
但现在的问题是,大环境本来就谈不上好,良币稀缺得不行,几乎约等于没有,所以只能拿劣币来给刷上一层漆,勉强顶上——这倒也算得上是一种中国式的黑色幽默了。
年龄造假这种事情之所以能够一直存在,特别是在有了测骨龄和注册信息无纸化之后还屡禁不止,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咱们联赛的职业化不够彻底,管理者不重视联赛的长远发展,俱乐部也不在意青训的建设。
虽然因为个人私利的缘故,想要彻底杜绝此类事情不太容易,但已经时至今日,连李圣龙这种联赛精英球员,还要为了参加全运会来进行年龄造假——不妨猜测一下,这是球员的本意,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?
不过“管办分离”这种老调重弹,天天讲,月月讲,讲得太多次了,难免会越来越乏味,只能哈哈一声,高唱一声天凉好个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