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5频道-专栏】亲历“美洲杯”帆船赛
text_师旭平
采访美洲杯帆船赛
我先探究了一下这项赛事名称的由来
自打2000年去新西兰采访“美洲杯”帆船赛至今,一个疑问始终挥之不去,既然英文单词America有两种解释:“美国”和“美洲”,为什么当初没有把“America’s Cup”译成“美国杯”,而译成了“美洲杯”?
追根溯源,似乎称“美国杯”更合情理。
“America’s Cup”帆船赛诞生于1851年。1851年什么概念?世界上第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还差11年才在英格兰诺茨郡成立,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还差12年才出生,篮球还差40年才被美国人奈史密斯发明⋯⋯
这项赛事的初始名称是“Guinea 100”(因为奖杯的售价是100个Guinea,Guinea是英国旧时的金币)。赛事缘起英国皇家舰队(那时候军舰也都是帆船)邀请美国纽约游艇俱乐部的“America号”到英国参加比赛,结果美国人赢了。17年后,1870年在美国举行第2届比赛,杯还是那个杯,但名称改了,变成“America’s Cup”。此后132年,美国连续24届卫冕成功,奖杯从未易主。直到1983年“澳大利亚2号”捧杯,但下一届又被美国“星条旗号”夺回⋯⋯基于上述背景,该怎么翻译更好?
我估计,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恐怕不会有此困惑,“America”此时的含义就是美国。但在中国,剧情大概是这样:若干年前某报纸国际版或体育版一位冒失的小编看到“America’s Cup”,未经推敲便想当然写出“美洲杯”3个汉字,于是先入为主,一个也许并没有准确表达原意的名称就这么产生并沿用至今。
为方便叙述,我会继续使用习惯称谓。
毫无疑问,“美洲杯”是最古老、最著名的帆船比赛,与奥运会、世界杯、F1并称“世界最具影响力的4大体育赛事”。能够在职业生涯中亲历这4大赛事的体育记者,凤毛麟角。很幸运,我曾多次前往这4大赛事的赛场,而且是第一个现场直击“美洲杯”比赛的中国记者。
“美洲杯”选择主办国的方式独一无二,实际上不用选择,谁是本届冠军,谁就是下届比赛的东道主。赛期间隔也不固定,第17届和18届相隔了21年(1937-1958)。而1987年和1988年连续举办了两届比赛。由于“新西兰号”1995年在美国夺冠,这个偏安一隅的南太平洋岛国自然就成了第30届“美洲杯”的东道主,奥克兰市用5年时间,建成了符合比赛要求的船坞和其他附属设施。“我很高兴中国朋友看到的是新西兰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事件。”新闻主任泰勒对我说。
新西兰面积27万多平方公里,约等于两个辽宁省,人口却只有300万,只相当于沈阳市人口的1/3。有一种说法是新西兰羊比人多,这话对,但不确切,实际上羊的数量是人口的13倍,人均拥有羊只稳居世界第一。新西兰羊多,帆船也多,奥克兰是世界公认的“帆船之都”,100万居民驾驭着30万条帆船,无论帆船总数还是人均拥有都堪称世界之最。
这个“帆船之都”承办的是整个国家有史以来最重要、最大型的赛事,它使全世界最好的帆船、最优秀的水手和最杰出的设计师汇聚于此,也成了这一季节国外游客的旅游首选。泰勒给我的最后一份赛事简报中有一条消息说,从1999年10月22号“路易·威登杯”开赛,到2000年3月初“美洲杯”结束,超过300万游客来到奥克兰,这个数字相当于新西兰的全国人口总数。
也许是挑战者太多,“美洲杯”在1983年演化成两项赛事,首先是“路易·威登杯”。任何帆船俱乐部只要有5年以上历史,500名以上会员,每年举办至少一次正式比赛,再交上10万美元申请费,就有了“被审查”的资格。审查通过后,再交25万美元报名费,才可以参加“路易·威登杯”。“路易·威登杯”实际上是“美洲杯”预选赛,只有冠军才有资格向上届“美洲杯”冠军挑战,这才是真正的“美洲杯”,它是世界上最快的两条帆船之间的决战。
11条帆船参加了在奥克兰的第5届“路易·威登杯”赛,澳大利亚、意大利、法国、西班牙、瑞士、日本各有一条船,美国有5个俱乐部5条帆船参赛。结果在决赛中,意大利“普拉达号”5比4战胜“美国一号”,夺取了“路易·威登杯”。
来自40多个国家的900名记者云集奥克兰,其中有150名意大利人。CCTV-5的两男一女是有史以来首次出现在这一重大赛事中的中国人。能感到一直认为“美洲杯”与中国毫无关系的各国记者对中国人的出现非常好奇。但我们的好奇更为强烈,因为这是世界上最后一项中国人几乎一无所知的重要赛事。
能参加美洲杯帆船赛的帆船
都是烧钱大户
2000年2月中旬我来到新西兰奥克兰市的时候,1999年10月22号开赛的“路易·威登杯”刚刚结束,7个国家的11条帆船经过4个月搏杀,意大利“普拉达号”胜出,获得了向上届 “美洲杯”冠军新西兰队挑战的资格。这两条帆船将要进行的比赛才是真正的“美洲杯”。由于恰逢千禧年的开端,所以它被称为“新千年的第一大赛”。
自“路易·威登杯”开赛,繁忙的奥克兰港就不许大型船舶停靠,只有小型渔船照常进出。距一条小渔船的泊位不到50米远是“普拉达号” 的船坞,船坞被3米多高的临时围墙包得密不透风,只能看到桅杆,看不到船体。出入口由意大利保安昼夜值守,除了长翅膀的,其余甭管两条腿还是四条腿的,谁也别想靠近。
在“美洲杯”历史上,这是意大利第二次成为挑战者。上次是1992年,“威尼斯号”挑战“美国3号”,以1比4失利。这次的挑战者“普拉达号”的老板是帕特里吉奥·博尔泰利,他拥有全球最负盛名的时尚女装品牌,总设计师就是他的夫人穆西娅·普拉达。
“美洲杯”是巨大的荣耀,也是巨大的消耗。冠军船的技术水准一定是最高的,水手和保障团队也一定是最出色的,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,要敢于“烧钱”。帕特里吉奥·博尔泰利是这样想,也是这样做的。1997年,他把击败“威尼斯号”的“美国3号”设计团队来了个大抄底,连锅端到自己名下。为这个设计团队在意大利专门建了工厂,造船用的全部材料包括船帆都从美国买进,整整装了3个集装箱。造出3条帆船反复试航比较,1998年选出其中两条运到了奥克兰。
比赛是2000年的事,提前两年把船运来,正是博尔泰利的魄力所在,彰显了雄心,也说明真敢花钱。为了适应奥克兰的比赛环境,提前两年到奥克兰的不仅是船,还有人,实际上“普拉达号” 全部人马都来了,包括两条船的两套水手班子,还有设计团队、工程师、经济师、气象学家、海洋生态学家、医师、理疗师、按摩师、公关、安保、厨 师、会计、维修工以及,所有人的家属。在奥克兰港湾一家5星级酒店,意大利人包下两个楼层的全部客房安营扎寨,厨房设备、餐具和食品都从意大利运来。楼顶的露天泳池是妙龄女郎集中地, 她们穿比基尼,在晒成棕色的皮肤上抹防晒霜, 讲的都是意大利语。起初,博尔泰利为参加“美 洲杯”做了个3500万美元的预算,最终摆在他桌子上的账单是5000万美元。这可是20年前的5000万美元,放在今天,应该就是数以亿计!
帆船运动本来就不是靠省吃俭用能够玩儿得起的,更不要说帆船之冠“美洲杯”了。能够交10万美元“资格审查费”,通过之后再拿出25万美元正式报名,哪一个船队的支出不在千万以上?
记者手册中各船队详细资料显示,在“砸钱榜”上仅次于“普拉达号”的是纽约游艇俱乐部 “青年美国号”。这个俱乐部成立于1844年,1851年夺得首届“美洲杯”,这次豪掷4000万美元明显有再铸辉煌之意。多数船队开销在2000-3000万之间,西班牙、日本和东道主新西兰都是2000万。最俭朴的是法国“森斯号”,1000万美元。
可以说,有资格参加“路易·威登杯”,便已经是帆船中的极品,每条船无不凝聚着各领域专家的最高智慧,这其中有计算机专家、流体力学专家、空气动力学专家、材料学专家、船体构造专家,他们掌握的是当下最前沿的知识,使用 的是最先进的设备。
有趣的是,经过多年的科研探索和实践检验,专家们在上世纪80年代得出了一个“美洲杯” 帆船赛的船体最优尺寸数据。换句话说,要造出一条快船,就要遵循这样一个公式:船的长度+(船帆面积的 开方x1.25),减去(排水量的3 次开方x9.8),再除以0.766,等于一个常数:24。根据这个公式,一条理想的参赛帆船应该长23-24米,宽4.1米,重16-22吨,顶风帆320平方米,顺风帆480平方米,船身吃水4米,桅杆高度32.5米。
更有趣的是,进入新千年之前,专家们对最优船体数据做了小幅调整:船身长度以25米为宜,宽度缩至3.5米,重 20-25吨,顶风帆面积不变, 顺风帆面积增加,达到了700 平方米。
来新西兰参赛的帆船大部 分就是按照这个数据建造的。
显然,知识和技术从未停 止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。
帆船赛最终的比赛日
要靠天吃饭
实地采访之前,对“美洲杯”的全部知识仅仅是听说过名称而已, 其他一切都是零。我甚至以为这是一项跨洋的长距离赛事,从新西兰或澳大利亚的某个港口驶向美国。
用最通俗的话讲,“美洲杯”就是一项9轮5胜的绕标赛。通常每轮比赛间隔两天,在距港口不远的一处开阔水面上进行,比赛路线和方式完全相同:两条船围绕相距3英里的两个红色浮标兜3圈,总长18.5海里,大约相当于34.26公里。由于风的原因,完赛时间有长有短,基本在两个半小时左右。
帆船“靠风吃饭”,“美洲杯”也不例外,甚至更苛刻:风速每小时12-15海里之间才能比赛,风大或风小都不行。原计划2月19日首战,因无风推迟一天。2月24日第3轮比赛,因为风小, 推迟了两天。我的疑问是:完全以风为动力的帆船在逆风的情况下该如何前进?
“走‘之’字型啊!始终让船身斜侧面朝风,和风向保持20多度的锐角。”十多年前从上海到新西兰留学并定居的项先生以“帆船通”的口吻,边说边比划,“风力时强时弱,风向也总在变,这就是考验你船队的综合实力,不光是船, 还有船长和水手。‘美洲杯’比的就是这个呀!”
无论“路易·威登杯”还是“美洲杯”,船上一律搭载17人,16位船员和一位“Guest”(客人), 这个名额通常是留给船主代表。船员包括船长,领航员,操作船帆、绞盘等设备的13名水手以及 一名“Tactician”,从英语直译过来是“战术家”,中国人称“军师”,是给船长出谋划策的人。
多数船队都备有两条船,外人看,两船外形没什么不同,实际上一些技术细节的设计和操作 还是有所区别。开赛之前好多天,海面上就能看到同一家船队的两条船扬帆竞逐,真刀真枪地对抗演练,模拟实战,以确定最终的参赛船。一旦定下来,不能更换,但水手包括船长可以换。
当地报纸赛前分析两队实力,对“普拉达号”船长弗朗西斯科·安吉利斯赞赏有加,但认为意大利只拥有一位优秀船长而不是两位,因此在赛前船队内部对抗训练这一重要环节上,已经先输了一招。
这些媒体是真懂行,他们说对了。“新西兰号”前3轮三战三捷,领先“普拉达号”分别是1分17秒、2分43秒、1分19秒。3轮过后,报纸一改以往谨慎小心的基调,充满乐观和自信:“我们将以5:0取胜”“现在知道了,我们比‘普拉达’更好”。
前3轮我们一直在新闻中心通过大屏幕观看直播。第4轮,新闻中心主任泰勒同意安排我们乘游艇到现场观看和拍摄,但要求签一份协议,保证赛前10分钟关机,赛后5分钟才能开机。“这是赛事报道权的要求。”泰勒很认真地说。
2月27日上午10点登船,同船都是组委会的客人,有新西兰人,也有意大利人。以记者身份前往的只有央视3个人。
港口到比赛地豪拉基海湾大约6公里,比赛将从下午1点持续到近4点,加上返航,在海上要度过大半天。游艇上有厨师和服务员,吃喝不愁。
比赛定于下午1点15分开始,都快1点了,本应进入赛前最紧张状态的豪拉基海湾却是一片昏昏欲睡。由于无风,比赛双方的船员、观看比赛的游客都只能原地抛锚,在船上静静地等待。有些游客受不了炎炎烈日,纷纷跳海游泳。我身边一个年约40、十分健硕的新西兰男子也下了海。一路上我跟他闲聊时曾问他的职业,他说:“I’m politician.”老实讲这个回答让我吃了一惊。因为他的表情语调淡定平常,就如同说“我是教师”“我是医生”一样。当时心想,如果中国人自称“我是 政治家”“我是政客”,是很奇怪的。
耗到3点半,通知比赛取消,延期到29日。
在海上滞留几个小时的大小船只立即返航,事后得知前往观赛的船只达2950艘。你想吧,浩浩荡荡的船队向着一个方向全速进发,场面该是多么宏大和壮阔!
这场如船舶博览会的盛大航行当中,最大的是一艘仿古帆船。这艘550吨重,造价1000多万美元的船是澳大利亚政府1988年建造的,尺寸、结构、用材与1770年英国船长詹姆斯·库克发现澳洲大陆时所驾的“奋进号”一模一样。经历3年全球巡游之后来到奥克兰,“美洲杯”给了这艘仿古大船绝佳的亮相机会。
2月29日,风又一次与奥克兰擦肩而过。3月1日第4轮, “新西兰号”胜,领先1分39秒。3月2日第5轮,“新西兰号” 再胜,领先48秒。比赛结束了,5:0,新西兰人卫冕成功。
赛后,按约定我去新西兰电视台取比赛缩编录像,一位女士接待的。她先让我在一份协议书上签字,保证录像资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保证不会让其他机构或个人转录。“这是赛事报道权的要求。”和泰勒说的一样。我签了。